2017年10月12日 21:23:52
來源:科技日報
科技日報北京記者劉霞
英國研究團隊在最新一期的《自然》雜志上撰文指出,他們首次培育出了實驗鼠的擴展潛能干細胞(EPSCs),新細胞系不僅能發育成任何類型的細胞,且與現有包括胚胎干細胞在內的其他干細胞相比,發育潛能更大,對人類的再生醫學意義重大,有望為人類的流產和發育紊亂研究和治療提供新方向。
干細胞能分化成其他類型的細胞,在研究發育、疾病和治療領域意義重大。然而,目前可獲得的兩種干細胞系——胚胎干細胞和誘導多能干細胞,都有自己的局限性,目前,它們只能發育成某些特定的細胞譜系。

為了找到可用于研究和再生醫學的新型干細胞,劍橋大學韋爾科姆基金會桑格研究所劉澎濤博士領導的團隊發明了一種從發育最初階段開始培育細胞的新方式。在這一階段,受精卵僅分化成4個或8個細胞,此時細胞保持某些全能性——能發育成所有細胞類型;而胚胎干細胞通常是從受精卵發育成大約100個細胞——胚囊階段時提取,因此他們認為,上述發育初期的細胞應該比胚胎干細胞編程更少,于是,他們在一個特殊的發育環境(抑制關鍵的發育信號和通路)中對這些發育最初期細胞進行培育。
結果發現,新培育出的細胞保持了發育最初細胞的發育特征,他們將其命名為擴展潛能干細胞。而且,更重要的是,他們也能在新環境中對老鼠的胚胎干細胞和誘導多能干細胞進行重新編程,制造出擴展潛能干細胞。
劉澎濤在接受科技日報記者采訪時說:“從理論上來說,發育最初期的細胞擁有最好的發育潛力,這是科學家首次制造出實驗鼠發育最初期細胞的穩定的干細胞系,它們能發育成任何類型的細胞;與另外兩種干細胞相比,其發育潛力也最大。”
研究人員指出,新方法或許也能幫助他們制造出豬或牛等哺乳動物的擴展潛能干細胞系,這些動物的胚胎干細胞系目前仍無法獲得。
劉澎濤說:“我們正在培育其他物種的類似細胞,我們認為這些新型胚胎干細胞將對很多基礎研究和應用產生直接推動。”